孰轻孰重

Home Home
引用 | 编辑 相见恨晚
2005-04-25 12:34
楼主
推文 x0
孰轻孰重,在我看来,纯然是一种想像。

「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就是这种想像关系的最佳注脚。云淡风轻,来自想像,云不是真的淡,风也不必然轻,是人的想像使云为之淡薄,让风为之轻盈;纸短情长,来自想像,不是纸必然短,情果然长,是人的想像教可以取用不限的纸感觉有限,令其实有穷的情感觉无穷。轻重短长,纯然出于想像,所以如果我们说「死有轻于泰山,重于鸿毛」,好像也未尝不可。而且,这么一来,好像更符合绝大多数人必经的死境。

死亡,是绝灭,是结束,在常识中不该轻于鸿毛;死亡,对人生来说是生命的终结,在常识中因此被认为应该重于泰山。想像如此,实则不然,多少人的死真能重于泰山呢?绝大多数人的死,甚至比鸿毛之轻还不如,悄悄地来,悄悄地去,带不走一片云彩,才是死亡与生命真实的对话。当我们用轻与重来衡量死亡、衡量生命,乃至衡量人生中的一切,诸如情爱、欲望、仇恨、成就、希望、梦想等等的价值时,轻与重不过是在陈述我们对这些价值的想像罢了。

常识认为,人为理想、爱情、国家、社会而死,是有重量的;人为私利、欲望、怨妒、仇恨、逃避而死,是没有重量的。于是为何而死,就成为一种价值判准,往者已矣,为何而往,才是判别轻重的准绳。这些准绳又从何而来?不都是从我们的家庭、社会、宗教、学校乃至习俗、法律、媒体的耳濡目染与规范之下来的吗?它们结构了我们的生命、认识,也结构了我们的信仰与生活,轻重的判别,都来自这些外在的价值判断,堆叠累积,建构了集体想像的城堡,让我们安住其中,有以依循,并且不致逸离城堡之外。

「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在这里便标举了一个被集体想像建构出来的价值:同样都是死亡,为个人的恩怨情仇而死是轻率,让人轻蔑;为集体﹝国家、社会、大义﹞而死,则是郑重,让人敬重。死亡,是一样的,价值,则有轻重之分;犹如云与风是一样的,想像的差别却让云与风有轻淡厚重的殊异。不但在判别死价值轻重之上如此,想像,也在我们由生到死的过程中,决定了生命的姿彩、轨迹以及意义。

我们,总是循着多数人的想像建构我们的想像,总是立基在集体的想像上构造个体的想像。于是,古圣先贤的模范、经典历史的言说,都成为我们依循的意义榜样,也成为禁锢我们想像的城堡。我们的生命因为依据城堡的法则而重,因为违反城堡的禁忌而轻。轻与重,由不得我们选择,个体想像似乎也无以逾越集体想像之外。只有那些圣贤豪杰,方才能够通过个体的想像的无限发挥,通过他们对这样的想像的坚持与实践,建构出新的集体想像,铺砖叠石,再造新的城堡,接受后人的遵循,也迎接来者的颠覆。

从这里看,生命意义的孰轻孰重显然不是绝对的。依循集体想像,接受集体想像,安身立命于集体规范之中,不越雷池一步的多数,巩固并加重了意义的城堡,却也可能关闭并轻忽了想像的窗口,而使他们的生命看似重于泰山,意义则轻于鸿毛;敢于发挥个体想像,挑战集体想像,横逸斜出,忍耐寂寞,勇于开创新路的少数,固然可能受到集体想像的轻蔑、打击与侮辱,却也因为他们开启了新的想像窗口,为后来者提供了新的城堡,而使生命看似鸿毛,意义则重于泰山。在当年坚信天圆地方的集体想像与指陈地球是圆的个体想像之间,孰轻孰重?在泰山与鸿毛之间,孰轻孰重?就看我们赋予何种想像了。



2000/8/14南松山

──2000.08.21中央日报副刊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藤井樱
2005-04-25 18:59
1楼
  
生命不是永远的~但至少要活的有意义,不要有所遗憾,如此将夫复何求 表情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相见恨晚
2005-04-26 13:19
2楼
  
下面是引用藤井樱于2005-04-25 18:59发表的 :
生命不是永远的~但至少要活的有意义,不要有所遗憾,如此将夫复何求 表情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今生金「饰」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藤井樱
2005-04-26 14:08
3楼
  
心意如钻石坚定而久远,是否就能"天长地久"(忘记是哪个广告了,好像是刘德华拍的~) 表情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相见恨晚
2005-04-26 14:39
4楼
  
下面是引用藤井樱于2005-04-26 14:08发表的 :
心意如钻石坚定而久远,是否就能"天长地久"(忘记是哪个广告了,好像是刘德华拍的~) 表情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表情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藤井樱
2005-04-26 14:49
5楼
  
下面是引用softword于2005-04-26 14:39发表的 :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表情


对!对!对!就是这句啦~

一直想不起来 表情

献花 x0
引用 | 编辑 Ivon
2006-09-20 21:11
6楼
  
下面是引用相见恨晚于2005-04-25 12:34发表的 孰轻孰重:
孰轻孰重,在我看来,纯然是一种想像。

「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就是这种想像关系的最佳注脚。云淡风轻,来自想像,云不是真的淡,风也不必然轻,是人的想像使云为之淡薄,让风为之轻盈;纸短情长,来自想像,不是纸必然短,情果然长,是人的想像教可以取用不限的纸感觉有限,令其实有穷的情感觉无穷。轻重短长,纯然出于想像,所以如果我们说「死有轻于泰山,重于鸿毛」,好像也未尝不可。而且,这么一来,好像更符合绝大多数人必经的死境。

死亡,是绝灭,是结束,在常识中不该轻于鸿毛;死亡,对人生来说是生命的终结,在常识中因此被认为应该重于泰山。想像如此,实则不然,多少人的死真能重于泰山呢?绝大多数人的死,甚至比鸿毛之轻还不如,悄悄地来,悄悄地去,带不走一片云彩,才是死亡与生命真实的对话。当我们用轻与重来衡量死亡、衡量生命,乃至衡量人生中的一切,诸如情爱、欲望、仇恨、成就、希望、梦想等等的价值时,轻与重不过是在陈述我们对这些价值的想像罢了。
.......
有时候觉得是一个想像
就是要努力把它做完美一点啦

献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