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6928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hal8952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7 鮮花 x6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1
[經驗分享] 現代中醫院校學生如何學習中醫——我的中醫心路歷程
此文是huangshifu先生,回應文是我。給有志學習中醫的朋友參考。


現代中醫院校學生如何學習中醫——我的中醫心路歷程
huangshifu

我自1998年9月份至2009年7月就讀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完成由本科至博士的所有課程。在學習過程中走過不少彎路,感受很多。我把學醫的一些心路歷程和指導思想給初學中醫者介紹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有所啟發。

1.考試成績好不見得能學好中醫
我是北中醫香港籍的學生,我們台港澳班(本科中醫學專業)是獨立的。我們班的一位元大姐原是臺灣大學化學系的碩士,我們倆的學習成績很接近。記得上大一的第二學期,我們中基老師劉文龍教授中風了,在中日友好醫院住院,我們倆去探病,談起學習中診等學科的困惑。劉老師說,考試成績好不見得就能學好中醫臨床,當時我們聽了心裏不服氣(因為我們兩個的成績一般都是班裏前三名)。後來這位大姐在回臺灣後幫人治病有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辨證開方,常常打電話問我,讓我給一些建議。她很不服氣,覺得我們倆學習成績接近,為什麼她在實際臨床時卻無法發揮出學到的中醫知識呢?後來,她也覺得劉老師說的是事實,成績好不見得臨床就行,理論和實際還是有差距的。

而在上大三、大四的《診斷學基礎》、《內科學》等西醫課程時,一位帶教的西醫老師說,她在上高中時成績很好,數理化隨便也能考個八九十分。上了醫科大學後,問題來了,她記憶力不好,而西醫的很多內容都是死記,結果她很多科目只考了60多分,低空飛過。所以,她覺得自己選擇學醫是選錯了。

後來,在本科第五年臨床實習,我准備考碩士入學試。我們實習小組的一位女同學(國內同學)因為成績好,保送上碩。我心裏非常羡慕,我在一邊上班實習一邊啃考碩的書,很痛苦,她卻可以輕輕鬆松上班。我問她選了什麼專業,她說是《病理學》。我愣了,北中醫基礎部最熱門的專業應該是中診和傷寒,為什麼她會選病理學?如果要選西醫專業應該報考協和醫科大學或北醫呀?在中醫院校裏學西醫專業這並非好的選擇。但她說她覺得自己沒學好中醫。至此,我終於明白劉老師說的,成績好不見得能學好中醫。我完全能想像到,很多中醫院校的學生,上基礎課時迷迷糊糊的,總覺得西醫的化驗單、X片、B超、CT、核磁共振等能看得見,有真實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中醫陰陽五行氣血等等對他們來說太抽象了!所以,我不反對學中醫覺得彆扭的人轉學西醫,我有一位碩士師兄後來轉學西醫了(他最喜歡做動物實驗了,對此津津樂道)。思維不對路,留在中醫隊伍中也是浪費生命。
我個人認為,學習中醫尤其是《中基》時應該有很多疑問。沒有疑問的人一般只有兩種情況:(1)完全明白了,通達無礙,完全沒有疑問。有這種水準的人我至今尚未見過!(2)讀書不求甚解,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完全不去思考這些中醫理論的含義和實際應用,因此根本就沒學進去。更多的是,乾脆心不在焉,無心向學。

北中醫有位比利時的女碩士,她原是植物學碩士,後來到天津中醫學院上本科,她說她剛開始學《中基》時每一頁紙都需要花將近2小時去查字典才能看懂,後來才慢慢熟悉,加快學習速度。上課時,老師提問題她能答上來,而一些國內學生回答問題時卻往往支支吾吾,答不出來。作為中國人,我們是否應該感到慚愧呢?

確切地說,學習四個基礎課(中基、中診、中藥、方劑)的時候應該是有很多疑問,如同禪宗的參話頭講究“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當然,有些比較次要的問題可以暫且放在一邊,以後慢慢理解。同樣的,你不太可能一學就會,一看就懂,無師自通者“通”的程度就很難說了。這種人我至今聞所未聞,更別提見過了。因為中醫博大精深,其內含絕不會那麼簡單。現在很多人因為張悟本的白話中醫而鼓吹必須中醫白話,但確切地說,很多概念很不容易白話,我們看到的白話通常是誤導性、“隨意發揮”的白話,應該說是“隨意注解”更恰當一些。這樣的白話恐怕不時一件好事,沒有實際臨床應用價值的“白話中醫”大多是胡說八道,為解釋而解釋,經不起推敲。
有些內容看似很簡單,但隨著自己臨床水準的不斷提高,即使是同一句話,同一種理論,也能體會到不同層次的含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醫理論如果不聯繫實際,學起來就像玄學,感覺虛無縹緲,或是覺得枯燥無味。而一旦能應用在實際臨床中並收到良好的效果時,你就能體會到很多理論真實不虛。

指導思想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正確的中醫學習指導思想,我們很難形成完整、正確的思維體系,學習事倍功半,甚至一無所獲,容易走入誤區,當一輩子庸醫。最多也就是搜集一些偏方、驗方,水準接近江湖郎中混飯吃的三板斧。
最近仍然有人(甚至有些是自稱學中醫的)還在為張悟本搖旗呐喊,力挺張悟本,極其荒謬!不過也不奇怪,臺灣的“巨貪總統”陳水扁東窗事發不久,當時還有不少粉絲堅決力挺“阿扁”。觀念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例如有些老百姓以為張悟本是中醫,跟著忽悠廣告辭——“中醫食療第一人”的口號走,於是無論張悟本出現什麼低級錯誤,都會覺得很合理,因為從一開始他們就認定張悟本是中醫,甚至是好中醫,受這種觀念影響的人會把張悟本的所有言論和行為合理化,加上張悟本背後公司的炒作和操作,於是張悟本在他們心中變成不倒的“神醫”。這些人完全喪失了理智,所有批判張悟本的文章都會被他們視為“污蔑”。
究其原因就是完全不懂中醫,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如果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學好扎實的中醫知識,張悟本荒謬的“創新理論”和破綻一眼就能看出,無所遁形!
2.中西課程同時學習、同時應用(醫院),如何處理?


在上學期間,學西醫課就用西醫的思維,學中醫課就用中醫的思維。不要隨便“中西互通”,否則往往走入誤區,還不如中西兩套系統各自運作,各自發展。我們中醫院校的某些西醫教材裏談到免疫力等等非得說一下“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等等正邪概念,純屬多餘,徒增困擾。講《西醫外科學》也不忘在總論講述痰飲、瘀血等等中醫病機,實在是土洋結合,不倫不類。

在醫院病房裏,西醫檢查是必要的,因為我們必須向患者交代他/她得的是什麼病,你說的陰陽虛實氣血等等是中醫證候的概念,即使是中醫病名他們也不懂,大多數患者聽了往往是一頭霧水,到時候出了什麼問題時就說不清了。例如,不孕症到底是女方的輸卵管不通還是不排卵?或是男方的精子活動度下降,精子數少?某些患者的症狀在長期治療後依然無改善,是否有癌症?患者劍突下急性疼痛是胃痛還是心臟病的放射性疼痛……但必須記住,西醫的診斷結果是病,而中醫治療必須辨證,各種生化檢查的指標只是用來瞭解患者疾病的嚴重性和預後,不應該影響開藥處方的中醫思,否則這種檢查結果往往是添亂。
在中醫處方思路方面,有些原則值得向大家推薦。我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讀碩士課程期間,經導師推薦選修過魯兆麟教授的《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案學》。魯教授學識淵博,繼往開來,他的講座深入淺出,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魯教授提出現代中醫治療用藥思路的三個原則,對於現代中西醫兼學的高等中醫院校學生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1)符合中醫理論又符合西醫理論的(治療用藥思路),可用。
(2)符合中醫理論但不符合西醫理論的,可用。
(3)符合西醫理論但不符合中醫理論的,不可用。
也就是,中醫治療用藥思路必須以中醫理論體系為基礎和根本,西醫知識或現代中藥藥理研究僅供參考。

3.中醫治病的思維——升降開合,調節氣場
記得在90年前後,我當時還在福建上初中,對於氣功很感興趣,可惜我好高騖遠,靜不下來,一直沒學好氣功。指導我的氣功師(亦師亦友)說,中藥治病其實主要就是調整人體的氣場,使之恢復正常。我認為相當於恢復中醫所講的氣機正常升降開合,當然如果有瘀血、痰飲、結石等實邪還需要加活血藥、化痰藥、化石藥等等。

目前某位外行人正在中醫版內大肆鼓吹“內經電磁場”之說,到處貼帖子,說來說去就是電磁場。其實氣場就是氣場,不是電磁場。八九十年代氣功熱,研究發現人體氣場的本質很複雜,任何一種理論假說都無法完全合理地解釋氣場,更談不上應用了,最多也就是說說而已。所以,最後氣功界還是一直沿用“氣場”這個名稱。這位老兄把這些過時的老黃曆拿出來翻炒,以為是“創見”,但這既不是氣場的“本質”,對於中醫臨床也毫無實用價值,只不過是為了解釋而解釋,就讓他自說自話吧,不需理會。

大家有機會去翻查一下八九十年代的氣功雜誌例如《氣功》《氣功與科學》《中國氣功》《中華氣功》等等。這些雜誌裏有很多關於氣功機理、氣場本質的假說,練氣功的人無非是強化了人體氣場,升降開合更有規律。而關於這種人體氣場(也有叫“生物場”)的解釋有各種各樣的假說,電磁場只是其中之一,但一直都未有任何公認的假說。因為,氣場就是氣場,無法用現有的任何一種理論(例如負炯、磁場、電磁場、光量子場等等)合理、圓滿地解釋。所以,氣功界仍然一直沿用“氣場”這個名稱。

我在上大二時,跟一位校外的老中醫學習臨床。這位老中醫叫蘇文翰,出身于天津寶坻的中醫世家(外科,三四十年代他家有大藥房),後來家道中落,他棄文學醫,解放後自考西醫的執照(因為解放後在大多數醫院裏,中醫還是受氣包),後來下放到東北某農場醫院。八九十年代回北京,竟然只能在某中學教英語,後來又在北空後(好像是北京空軍後勤醫院吧,我也沒去追究)出門診,主治糖尿病,對於糖尿病足的治療很有心得。又和兩位中醫老師在東直門南小街(中研對面)開診所,後來因為蘇老師跌傷腿在家休養,他的執照又過期了,這個診所就被取消了。我跟他學習時他已經84歲了(他2003年去世,終年87歲),在家養傷(大腿骨骨折,因他很倔強,摔傷後不願意上醫院),不時有一些患者找他看病,我每週六或周日去他家。他用中藥內服結合外用藥(紫金丹、蘇氏生肌玉紅膏),在臨終前的數年內,至少保住了10多位糖尿病足患者的腿,但由於年老患病在家,知道他的人很少。他把家傳的紫金丹(祛腐為主)和蘇氏生肌玉紅膏(生肌長肉為主)傳給了我和其他四位同學。我親眼看見有兩例患者,我還記得很清楚。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兩個足趾已經乾枯變黑壞死了,找他治療糖尿病足,吃了3副中藥,下肢的黑色變紅了,結合外用藥,很快好轉。除了已經壞死的足趾無法挽回,自動脫落外,足部功能恢復得很好。患者的兒子遺憾地說:“蘇大夫,要是早聽說您會治糖尿病足,我媽壞死的兩個腳趾頭也能保住了,真遺憾!”另一位患者好像叫杜X珍,七八十歲,gcd員,16歲就敢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糖尿病足也有足趾壞死,服藥1周,病情好轉,後來囑其續服連翹敗毒丸,壞死的足趾自動脫落,情況穩定。後來,聽說這位老革命竟然大冷天騎著三輪摩托帶著老伴去兩百公里外探望朋友吃飯去了,回家後患處病情又加重了,其後狀況不詳。

但是,蘇老師也不是沒有問題。他是我的中醫臨床啟蒙老師,但客觀地說,他不是正統的中醫,而是中西醫結合式的中醫,他有著太多的西醫思維。他最常用的有三種思路——活血化瘀(幾乎以桃紅四物湯為底方治百病)、補中益氣(最愛用生黃芪)、清熱解毒(常用銀翹散治感冒,愛用銀花、連翹、公英、地丁)。他經常搜集一些中醫驗方並嘗試應用,頗有心得。同時也很注重現代的中藥藥理研究,例如黃芪修復腎小球基底膜的功能、銀花、連翹殺菌,板藍根抗病毒等等。他認為中醫的氣就是西醫的內分泌,我心裏當然不以為然,但我總不能跟這位不久于人世的老師爭論吧!那又有什麼意義呢?他又不可能改變思維。但是,在他的影響之下,我開方也是常用桃紅四物湯,學習了很多中藥的現代藥理研究,也應用這種中西醫結合的開方思路,動輒開十幾二十味藥。但是,臨床實踐中我發現效果不理想,例如他治療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以桃紅四物湯、生黃芪為底方加味,開始效果不錯,尿蛋白等各種指標有改善。但是,治了一兩周之後,症狀和指標往往都定在那裏不動了,再治療也是差不多這樣,而在這種治療思想指導下,一般也不會有更高的療效了。
因此,在那段時間,我非常困惑,對於中醫處方的思路感到迷茫。我請教我的氣功老師,他說這種以現代藥理研究為主(中藥西用)的處方是一種取巧的方式,治標不治本,中醫處方應該以調節氣場(也就是氣機的升降開合)為主,用藥應該很簡練,有時候甚至一兩味藥就行了,用藥越多越亂,目的性、方向性很差,效果當然差了。除非是一些非常高明的中醫(至今未見過)能用很巧妙的組合把很多中藥互相調和制約(估計得想破頭才出一個方子),才有可能在藥味多的情況下達到良好的療效。我想也是,一種中藥本身往往不止一種功效,十幾種甚至幾十種藥物放在一起,結果誰知道?

某些“專家教授”提出“散彈理論”其實無非是美化自己的處方,或者是為了多賣藥,更多的是對自己的辨證沒信心,於是用多個方子合在一起。如同火槍打鳥,幾十顆、上百顆鐵珠子射出去,攻擊範圍大,應該有些能打中目標吧!這恰恰反映了開方者對自己辨證和用藥缺乏信心,結果是好了也不知怎麼好的,不見效也不知道為什麼,因為根本無法驗證。更乾脆的就是中藥幾十味,西藥一起上,糊塗醫治糊塗病!遺憾的是,效果往往不好,更不可能出現經方“一劑知,二劑愈”的神奇療效,能管點用就不錯了。所以,隨著這種思路的廣泛流行,中醫越來越不會治病了,最終淪為西醫的附庸。有些人肚子裏還在抱怨“我真的不該學中醫,根本沒用!”實習期間,很多同學這種消極情緒普遍存在。結果,庸醫就這樣大批地出現了,廣泛地存在著。實習前,我向一位以前在中日友好醫院認識的師姐請教考碩士的情況,她讓我別報他導師,因為他導師只做動物實驗,臨床不行。她當時也正處在迷惘中,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得過且過。這就是很多中醫研究生的困惑——我到底能幹什麼?中醫真的能治病嗎?

我不敢想像,如果沒有我的氣功老師給予我思維上的指點,我很可能走入“中西醫結合”的誤區中,一輩子出不來。

在實習期間,北京中醫醫院外科的一位王老師啟發了我的思維。他帶我的一位臺灣同學,他讓我同學為一個患者治感冒,開完方後我的同學被批了一頓,治這麼一個小小的感冒,開這麼多藥給牛喝嗎?當時,我們倆跟著蘇老師,一般習慣開出15味以上的藥方,總覺得藥味少了心裏沒底。結果這位王老師也就是開了四五味藥就治好了那位患者的感冒。他是北京中醫醫院已故名老中醫許公岩的徒孫,許公岩以開藥藥味少,療效好而著稱,可惜我們北中醫的人眼裏往往只有本校的老中醫,知道他的很少。我又向一位民間自學成才的祁老師請教:《方劑學》裏的一些方子,藥味很少,真的能治病嗎?他說完全可以,例如麻黃附子細辛湯,只要是陽虛外感(寒),用了就管用,如果腎陽虛比較嚴重,可以適當加一點補骨脂、菟絲子之類的補陽藥。至此,我才靜心的反思,應該確實是如此。我老家在福建農村,我們習慣用草藥治病,例如治風濕,一般用一兩種草藥加上豬骨燉服,一兩次就見效甚至症狀完全消失,極少有像我們開藥十幾味藥這種情況,而療效卻很明顯,一擊中的。十幾種甚至幾十種中藥一起上,結果如同我們高中學過數學的向量,兩個不同方向、大小的力結合,能推算出結果(力)的方向、大小。如果幾十種不同方向、大小的力,你如何掌握其方向和大小呢?再說中藥本身比這種物理、數學的力情況更複雜,結果當然是亂七八糟的了。同樣的,有些“海派”針灸是在身上密密麻麻地紮了幾十支針甚至上百支針,這樣的針灸療效會好嗎?肯定不好,原因就在於這種“散彈”治療太多太亂了,沒有方向性,甚至醫生自己完全不瞭解,結果也不可控制。

因此,我認為在臨床時最好藥方不要過大,最多一般不要超過15味,最好掌握在12味以內,能掌握在8味以內更好,有主有次,先抓主要矛盾,解決主要病機。這樣能驗證自己的辨證治療思路是對還是錯,如果吃了幾副藥完全沒反應,估計方向是錯了(調理善後的情況另當別論)。應該改思路,重新辨證處方,我們不應該當一輩子的糊塗大夫!否則中醫很可能走向滅亡,至少是一蹶不振。

當然了,這種精簡藥方的方式又得考慮收入問題了。所以,我贊成用香港一些醫療機構的劃一收費方式,比如門診費(100元)加2劑中藥150元、3劑藥180元等等。冬蟲草、鹿茸等貴重中藥另外收費(如果需要的話)。也就是按中藥劑數收費,用整體平均收費來互補,是減少開貴藥的一種方式。雖然不絕對合理,但對於現代這種亂開中藥之風確實是比較好的“對治”方式。


回應:
此文是好文,是心路歷程,也能給後進參考,少走冤枉路。

中醫的學習,如果同西醫學理混在一起了,那會學習的很辛苦,因為中醫學理不容易說清楚,很抽像,要將陰陽掌握,進而臟俯,再及經絡,而由望聞切來察之,不易。即使清楚了,那也只是在辨証的範圍,進一步如何用藥呢?

藥的陰陽、是偏氣路、還是血路,劑量多寡,能否剛好應在有問題的臟腑,能否是完整而全方位的調整。因藥物的入經、走氣或走血、比例掌握能否剛好達到應病,且是符合這個病人的現況,不易。這也是我這二年來在注意深入之處,而非過往只是一個組方,一個藥勢,有效就好的心態。

中醫能否繼續立足在華人、或全世界,個人覺得要看中醫學校裏的課程,是:
純中醫的課多,還是西醫的課多。
臨証時,用中醫的思維,還是用西醫的思維。
檢查上,不用儀器,而是純然中醫望聞問切之術。
處方時,用陰陽、氣血、寒熱、臟腑來整體處方,還是用病毒、抗生素、神經來處方。

中醫是否會走向滅亡,實不知。不過我一些感覺,將來中醫,可能要到中國之外的地方學習。因海峽二岸的衛生機構,乃至中醫學校,都沒有為傳統的中醫進行維護,主政機構者也希望中醫能夠學術化,科學化,而非只是陰陽的立論,必竟中國這百年來,被西方的科學給打潰了自信。

離題了。

中基越熟、中診越明療,中藥氣血陰陽越能掌握、自然藥味就可用少,越少越專精而能越有效。共勉之。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大無畏網路 | Posted:2010-06-27 00:33 |
leochen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606 鮮花 x474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請問,哪些藥是活血藥呢?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10-06-27 02:47 |
hal8952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7 鮮花 x6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下面是引用 leochen 於 2010-06-27 02:47 發表的 : 到引言文
請問,哪些藥是活血藥呢?

用GOOGIE搜索即知。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台灣大無畏網路 | Posted:2010-07-06 20:35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5017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